身在海外,尤其是在聚会时,我总会被问这样的问题:‘Do Chinese people eat dogs?’ 这时候,对方的眼神往往带着好奇甚至审判,而我也习惯了微微一笑,先听他们说完。
许多海外华人一定对这个场景不陌生。欧美人普遍认为狗是“人类的朋友”,而不是食物。因此,每当关于中国人吃狗肉的新闻曝光,总会引发他们的强烈关注。狗在他们文化中的地位崇高,这源于游牧民族的传统——狗在打猎和放牧中是不可或缺的伙伴。而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则有所不同,农耕文化中,狗并没有比牛更高的地位。
每次面对这个问题时,许多人可能会选择强调“吃狗肉的只是极少数中国人”来搪塞过去。但从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的角度,我的回答是这样的:
“狗肉确实是中国汉族的传统食物之一,比如汉朝名将樊哙,就是靠卖狗肉起家的。曾经的中国人吃狗肉,就像西方人吃牛肉一样正常。而在印度,牛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。那么,为什么因为你们喜欢狗,就觉得别人吃狗是错的呢?”
文化的双标:鹅肝、牛奶与狗肉
事实上,欧美国家的饮食文化也并非完全“人道”。法国人热衷于鹅肝,他们通过强制灌食让鹅长出肥大的脂肪肝,这被视为美食,但对鹅来说却是一种折磨;欧美人离不开牛奶,为了让奶牛持续产奶,他们必须让母牛反复受孕,而刚出生的小牛则被直接送去屠宰场。这些背后是否人道?
然而,这些习俗在他们文化中却显得理所当然。所以,当欧美人质疑中国人吃狗肉时,他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存在“双重标准”?
我并不吃狗肉,但我支持他人吃狗肉的权利,只要来源合法合规。这是一种文化和个人选择,而不应被以偏概全或道德绑架。
文化审美的演变:从厉鬼到标准美
中国人对外来的审美偏见并不陌生。在古代汉人的观念中,金发碧眼、高鼻深目的外貌特征曾被视为“厉鬼”的象征。看看钟馗或门神的传统画像就能发现,这些被赋予压制邪祟的形象,往往具备高鼻深目、大眼粗眉的特点。
然而,在欧美流行文化的影响下,这些特征如今却成了“标准美”。这种改变反映了欧美文化对全球审美的主导地位。
反观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,敦煌飞天壁画中仙姿飘逸的形象,唐代仕女图中温婉丰腴的身姿,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丹凤眼的含蓄柔美,原本才是汉文化的美学精髓。然而,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,这些经典的审美逐渐被边缘化。
尊重差异,拒绝双重标准
文化多样性是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根本所在。我们可以不认同某些文化习俗,但应以尊重的态度去理解,而不是以双重标准去评判。就像我们从未批判西方的饮食习惯一样,我们也希望中国文化和传统能被同样宽容地对待。
每当有人问我“Do Chinese people eat dogs?”的时候,我并不会因此感到羞愧或愤怒。因为我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狗肉的问题,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机会。与其用偏见看待他人,不如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不同文化的多样性。毕竟,世界的美,正是因为它的丰富和差异。只有在尊重中,我们才能真正拉近彼此的距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