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孟子·尽心上》中, 孟子曰:“杨子取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。墨子兼爱,摩顶放踵利天下,为之。”
据传,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遇到杨朱,毫不客气地问道:“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,你愿意不愿意?”杨朱听后摇摇头说:“天下的问题,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。”禽滑厘反驳道:“这只是一种假设,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,你肯不肯?”杨朱听后默然不语。对此,孟子直接抨击杨朱的“为我”论狭隘,并高度评价墨子的无私奉献精神。他指出,杨子主张‘为我’,即便拔一根汗毛能利天下,他也不肯;墨子主张‘兼爱’,即使磨破头顶和脚板,只要对天下有利,他也愿意。
如果让你来选择,你会选择拔一毛呢?还是一毛不拔?
事实上,《列子·杨朱篇》对杨朱思想有另一种阐释:“古之人,损一毫利天下,不为也;悉天下奉一身,不取也。人人不损一毫,人人不利天下,天下治矣。”杨朱强调,人应分清界限,守住权利边界:“是我的,别人不能夺;不是我的,我亦不取。”他认为,若人人都守住自身,不强迫、不攫取、不假“利天下”之名侵犯他人,天下自然大治。
“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”,杨朱的理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:
- 理想主义的虚妄:拔一毛而利天下,本身就是假设,缺乏实际意义。
权利的自主性:即便假设成立,由谁来拔是关键。若由他人强迫拔毛,个人权利便被侵犯,岂能接受?
界限的隐忧:拔一毛今日可能微不足道,但一旦开了先例,谁能保证下一次不会要求更多,直至剥夺生命?在杨朱看来,这不仅仅是一根毛的问题,而是对个体权利边界的保护。
杨朱的核心主张是“群己界限”:人人不损一毫,就是彼此不侵犯;人人不利天下,就是不假“利天下”之名剥夺他人权利。天下之所以纷乱,正因人们争相“利天下”,实则害了天下,成全了少数人的私利。杨朱提醒我们:与其空谈治国平天下,不如做好自己的本分,守住个体的权利边界,不以“崇高理由”绑架个体意志。
在现实中,拔一毛之争常常化作“大义”与“私利”的冲突。然而,真正的和谐,不在于牺牲个人去成全天下,而在于每个人都能够尊重彼此的权利与边界。正如杨朱所言:“人人不损一毫,人人不利天下,天下治矣。”
所以,若让我选择,我会坚守“一毛不拔”。并非冷漠,而是深知:天下之治,始于个体之守;权利之重,决不能因假设而被轻易撼动。